答疑导航
死亡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忌讳的、不愿提及的话题,而如何体面地离开人世,则是更少有人主动提及的话题。
离死亡最近的人,不是医生,不是家属,而是葬仪师,他们帮助逝者体面地走过最后一段路程,让他们在这个世上完美地谢幕。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葬仪师在中国变成了讳莫如深的存在,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
吴津娜,作为中国丧葬行业的复兴者,被称为“中国故人沐浴第一人”。不管她遭遇怎样的白眼和误解,她都用最专业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逝者。
亲人意外离世促使志向改变,实习过程中被家人误解
吴津娜从没想过自己会走上这条道路,在至亲离世之前,她的梦想是做一名体育教练。
然而命运促使了她进入到了不同的领域。那一年她才12岁,便得知至亲遭遇交通意外逝世的消息。
至亲是吴津娜从小到大都敬仰的人,她无法接受至亲的离别。
但是交通意外所导致的死状并不雅观,甚至称得上“不堪入目”。
家人怕小小年纪的吴津娜被可怖的死状吓到,于是并没有让吴津娜见到至亲最后一面。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正是这样的举措,让吴津娜内心埋下了一颗种子:为什么不给至亲整理好遗容,让所有爱她的家人能够和至亲好好道别?
于是在她初中毕业后,年仅十五岁的吴津娜毅然决然地选择殡葬专业。
这必然是遭到了吴津娜父母的反对,但是幸好吴津娜的爷爷体谅了她,力排众议支持吴津娜的选择,才让吴津娜成功进入这个行业。
但是话虽如此,吴津娜的家人对这个行业的抵触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化解的。
最令吴津娜印象深刻的,是她去地方丧葬场实习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她的老家闽南地区都会有初一、十五祭神的习俗,吴津娜也跟着回家去祭神。
恰好她经过祭祀台的时候,祭品中的一颗苹果掉了下来,吴津娜顺势捡起来,放了回去。
本来是很简单的举动,却没想到当吴津娜转身过来的时候,发现她的母亲将她刚刚捡起来的苹果,替换成了其他水果。
这让吴津娜十分气结,她质问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否觉得她在丧葬场里工作晦气,所以才要替换祭品?
吴津娜的母亲哑然,并没有给吴津娜正面的答复,但是这也让吴津娜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她的选择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好在,命运再一次给了吴津娜证明自己的机会。
她实习结束之后回到了学校,恰好学校的老师找到她说,有一个日本公司想要找一个防腐师,但是实习地点是在日本,便询问她有没有想法。
于是,吴津娜做出了她一生都不后悔的决定......
去国外学习不同的丧葬文化,对入殓仪式有了新的体验
对于吴津娜而言,她对日本的丧葬文化并不是特别了解。
当她第一次接触到日本的入殓仪式的时候,就被那种细致、温柔、完美无缺而震撼到了。
在日本,葬仪师叫做入殓师,除了给逝者身体清洁之外,还需要为逝者整理遗容,其中包括指甲打磨、洗发吹发和面膜保湿。
如果有些逝者的创伤太过严重的话,日本的入殓师还会给逝者进行缝合、消毒,甚至是整容。
一开始,吴津娜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日本的那些前辈表现得如此细致入微,直到她在日本接触了第一个案例时,才明白这一切。
这是一名逝去5分钟的人,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
吴津娜在落雪的寒冬感受到他的体温时,突然一阵恐惧,觉得他还没有离开。
也就是这个时候,吴津娜才意识到,前辈们并不是将服务的对象当做“死人”来对待,而是真情实意尊重他们的遗体,因为这具身体是他们活过的证据。
另一件让吴津娜印象深刻的事情,则是吴津娜在替一名肝癌患者做遗体清洁的时候。
这名逝者是个年轻的女性,她的孩子只有几岁大小。
当时,因为肝癌的治疗原因,逝者的腹部变得肿胀,吴津娜在替逝者进行完身体防腐后,逝者的孩子发现妈妈的肚子“扁下去”了。
这时,孩子告诉吴津娜,妈妈一直都想再穿上曾经那些漂亮的裙子,可是因为生病“发胖”的缘故,都没办法穿。
于是,吴津娜帮助这个逝者完成了她最后的愿望。
那个只有几岁大的孩子,看到母亲再次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裙子,给吴津娜深深地鞠了一躬。
吴津娜更加意识到,丧葬仪式不仅仅是给予死者以尊重,也是通过这些仪式,让死者和亲属做最好、最后的告别。
完美细致的仪式能让亲属们能够顺利地过渡悲伤的情绪,用缅怀但不沉湎的状态面对之后的人生。
在日本工作了九年,日本的入殓文化深深影响了吴津娜。在吴津娜准备回国之际,她想将这种精神带回中国。
回国后带来了故人沐浴之风,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
吴津娜在学习日本丧葬文化的时候,也慢慢了解到了我国的丧葬历史,这要涉及到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
那时候,就已经有类似的为逝者沐浴的一套体系,在周朝甚至成为了正规礼法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的丧葬文化逐渐影响到了亚洲的其他国家,这就包括了日本。
也就是说,日本现今的丧葬体系,也曾经融合了我国的殡葬文化。
吴津娜也明白了,我国丧葬文化如果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那么可以学习日本的经验,对曾经古老的文化做进一步的内容升级。
她在国内开设了一家礼仪公司,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葬仪师团队,开始了“故人沐浴”的服务推广,希望把这份对逝者的尊重带给所有人。
吴津娜决定,先从头开始。
逝者的生命体征消失之后,新陈代谢也会停止,这时候,如何保证逝者的体貌特征能够最大维持呢?
为了防止在清洗过程中,逝者的毛发脱落,吴津娜从洗发水方面就进行200种实验,针对每个逝者的发质使用不同的洗发水。
而光洗头这个问题上,吴津娜也表现出了细节和专业。
她会给逝者头部先垫上温暖柔软的毛巾,然后再用毛巾盖住逝者的耳廓,以防止水体流入耳内。
甚至用水冲洗的时候,也要用手遮住,防止水流的刺激对逝者的面部造成冲击,导致一定的影响。
因为人过世以后,肌肉会变得紧绷,会变硬,为了能够更柔软地穿脱这些衣服,吴津娜会给逝者的身体进行轻微的按摩。
给逝者擦背的时候,吴津娜会将逝者拥入怀中。但是她不会直接用自己的双手直接触摸身体,而是会选择工具,据她所说这无关恐惧,即使亲人也不能这样做。
其实是因为手直接去接触肌肤,会造成逝者肌肤的脱皮,通常吴津娜及其团队会使用美容巾,或者是比较细腻的小刷子。
甚至是在整理指甲上面,吴津娜都精益求精到了极致。
比如说,在团队创立之初,吴津娜和她的工作伙伴们,曾经为剪完指甲之后要不要用磨甲刀进行修饰而讨论过。
后来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发现没有经过打磨的指甲更容易勾到衣物,损坏到布制品,所以之后的修甲步骤中一定会使用到磨甲刀。
吴津娜的工作伙伴们,曾经很多次“吐槽”吴津娜太过追求细节,让团队的人都感到压力很大。
但是吴津娜却认为,既然能做好,为什么要去随便对待?
事实上,她的这种敬业态度,不仅在之后感动了同事,也感动了逝者的亲属。
为逝者进行最为体面的沐浴,逝者家属感觉受到尊重
吴津娜在日本的时候曾经接手过一个案子,那个案子的小女孩因为车祸,导致身体及面部遭受到了严重的损毁。
为了让女孩能够体面地离开,吴津娜为女孩进行了长达八个小时的身体修复。
在这期间,女孩的家属一直在旁守候着。
吴津娜深知,虽然他们中间隔着屏障,让家属无法直观地看到那惨烈的情景,但是她拼合碎骨的声音,也会让家属感到如坠梦魇。
于是,她播放起了女孩生前最喜欢的女团的歌曲,就这样完成了修复。
后来,事故的目击证人——一名老太太看到了女孩的遗容后不敢置信,甚至怀疑不是女孩本人。
当她得知,女孩的面容是吴津娜修复的时候,决定让吴津娜所在的公司亲自为她办理身后事。
因为这名老太太,在吴津娜的修复中看到了对逝者的尊重。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回国之后,吴津娜也在推广“故人沐浴”的服务中,让逝者的家属在一旁观看。
他们会着重清洗肩部、脚部和手部,这也和一些传统文化的隐喻有关。
吴津娜希望人离世之后,能够放下肩头重担、洗净双脚尘埃、手中不沾污秽。
但即便如此,整个沐浴过程中,逝者身上始终有毛巾蔽体。
哪怕他们已经无法思考、无法说话,他们的遗体始终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就算是家人也应该保持死后的隐私。
而在沐浴的过程中,假若入殓师不小心遮挡住了逝者家属观看的视线,他们也会对逝者家属表达自己的歉意。
吴津娜此举,就像是将逝者当作仍旧活着的人一样。给其家属最大的心灵宽慰。
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步骤,就是吴津娜将逝者的仪容整理完毕之后,她会让家属将逝者领口的纽扣亲自扣上。
关于这一点,吴津娜是汲取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
小时候上学去之前,母亲总是会替自己整理衣裳,为自己的离开家门做最后的整理。
而逝者家属替逝者扣上纽扣,就相当于他们为送别逝者做最后的整理,也是一种仪式所带来的呼应。
吴津娜此举,获得了许多家属的感激之情。
他们一开始都不理解,为什么要给逝者进行这样的“沐浴”服务。
直到整个流程完结之后,他们才体会到了吴津娜所给他们家属带来的尊重和温柔。
入殓师也并非草木孰能无情,需正确看待生与死关系
吴津娜曾经接触过一个逝者,他们一开始打开逝者的棺木后,闻到了股难闻的味道,后来在沐浴过程中,才发现患者身上长了疮。
而逝者的家属事后解释道,他们害怕逝者身上的味道会让入殓师不敢接这个生意,所以才隐瞒着。
吴津娜知道,这种特殊服务是他们的工作,她所需要忍受的,并不只是死亡所带来的腐化的味道。
为了让逝者的尸体腐化得更慢,他们的工作地点常年空调温度都会调得比较低,许多从业人员都患有关节方面的毛病。
有时候,他们看到各种鲜活的生命就此陨落时,也会感到无尽的悲伤。
而对入殓师而言,哭泣是极为不专业的行为,所以吴津娜还要承担心理上的煎熬。
身为入殓师的专业精神,让吴津娜都一一挺了过去,她逐渐变得自信且强大,即使身怀六甲也没有停止过入殓工作。
随着吴津娜的“故人沐浴”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许多人也开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边界。
时任西安殡仪馆副馆长刘方曾说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给人带以惊喜;但是人逝去的时候,却无法得到尊重。
而吴津娜这样的入殓文化,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传承的意义,给世人看到生命的厚重。
无独有偶,南京鼓楼区的赵女士也有类似的观念,她认为父母在子女到来的时候,给子女清洗;子女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也让父母干净体面地离去,这也是一种人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