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上海墓地福寿园入藏刘竹溪兄弟抗战纪念章

上海墓地福寿园入藏刘竹溪兄弟抗战纪念章

上海墓地福寿园入藏刘竹溪兄弟抗战纪念章

   “金戈铁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血写一代儿女赤胆忠心;身经百战、智勇双全、铮铮铁骨,28粒弹花见证英雄本色。”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解放66周年,5月23日,抗日老战士刘竹溪、刘庆泗的子女们将兄弟俩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捐赠给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家属来宾约40余人参加了捐赠仪式。

    渤海老军人刘竹溪、刘庆泗兄弟有着传奇的一生。1938年夏,弟弟刘庆泗为抗日来到鲁南,1939年在身陷日寇“大扫荡”困境时,奇遇离家多年的哥哥刘竹溪,已成为八路军干部的刘竹溪带着弟弟加入了革命队伍,参加了共产党,兄弟加战友,共同奋战70多年。1949年5月12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发起了解放上海的战役。时任28军83师247团团长的哥哥刘竹溪第一战是攻打宝山刘行和杨行间的国民党国际无线电台,后又转战蕰藻浜以北。而弟弟刘庆泗时任新华社26军支社副社长、采编部主任、战地记者,跟随部队从真如到大场再转战江湾。整整16天的战役,兄弟俩同在一个战场却没能见面,但两人的革命志向始终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兄弟二人在各自的革命工作中建功立业,直至光荣离休。2009年,为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年届90岁的刘竹溪和88岁的刘庆泗相聚上海宝山烈士陵园,作为亲历者共同追忆那烽火岁月和英勇牺牲的战友。

    刘竹溪的女儿刘进告诉记者,爸爸做人非常低调,从不与人争,不愿意讲自己的故事。就像纪念老人的一副对联写得那样:“抗战有功、解放有功,功垂一生,八千里渤海乡亲忆壮士;功名不争、利禄不争,争了天下,百万丈无言大爱留后人。”

    刘竹溪生前体检时,每次做X光透视都说他肺部有弹片,下颌骨有弹片,胳膊上有弹片,甚至鼻尖处也有弹片。因为身上的弹片,每逢下雨、天气骤冷时,老人总会感到浑身酸痛。从军72年,老人战胜了强敌,战胜了伤残(二等甲级伤残),战胜了疾病(肝硬化两度报病危),耄耋之年又战胜了结肠癌、肺癌,带癌生存八年。“爸爸遗体火化后,我们在骨灰里用吸铁石找出了28粒弹片,大的如花生,小的如米粒,有的深嵌在骨头上。要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相信。”刘进说。

    活动现场,刘庆泗的儿子刘建这样向记者描述4个子女眼中的父亲。“父亲是战士,也是记者、英雄、寿星。父亲的人生履历是从投笔从戎,成为抗日战士开始的。”刘建说,当记者是父亲引以为豪的职业。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是文汇报社。1977年6月,刘庆泗担任文汇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顾问,他写的前线通讯《功劳炮》建国后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著有《战地采访录》等。刘建告诉记者,父亲刘庆泗今年已过93周岁,是名副其实的寿星。据悉,老人目前虽长期因病住院,但记忆力仍然很好,思路清晰。

    刘进说,与牺牲的烈士相比,父辈是幸运的,能活下来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见证了改革开放,“今天,牢记他们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所作的贡献,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刘建也说,“我们应该感谢老一辈人开创的事业,以及现在和平的环境,虽然后辈的成就或许能超越前者,但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所以一定要传承下去。”

    仪式结束后,家属与来宾前往位于上海福寿园的抗战老战士刘竹溪纪念雕像前献花,并全体高歌《在太行上山》,歌声直上云霄,场面震撼人心。

    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在现场还特意举办了《金戈铁马峥嵘岁月》图片展,在纪念两位老人金戈铁马的一生的同时,用他们的事迹鼓舞后人,勿忘历史,富国强民。作为百年人文资源荟萃之地,福寿园人文纪念馆将为刘竹溪同志这样的先烈志士树碑立传以及收藏、展览,是对历史的回顾和见证,也是先辈精神的传承。

 人物链接:
   刘竹溪(1920-2010)山东滨州人,1937年4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入伍、4月入党。抗战时期,历任要职,作战数百次,几度负伤。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野十纵85团团长、28军247团团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福州、平潭等多场重要战役。1957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刘庆泗,山东滨州人,1922年出生,1938年8月参加抗战,1939年入伍,1942年2月入党,1949年全军群英会上,曾荣膺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64年转业。1977年任《文汇报》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字号:

返回

{incldue file="./view/m_bottom.html"}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