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上海福寿园墓地——新四军的侠客“一枝梅”(一)我的父亲

上海福寿园墓地——新四军的侠客“一枝梅”(一)我的父亲

上海新四军广场位于上海福寿园墓地人文纪念园内,占地5000多平米。新四军广场不仅再现了铁军的英勇气概和崇高的风范,而且成为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如今,有7000余名新四军老战士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在战争年代,这些新四军老战士有许多经历不为人知;在和平时期,这些新四军老战士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很多贡献。在这些为初心奋斗了终身的老战士身上,有许多值得后辈们学习的精神。

本文是一位新四军后代,讲述篆刻在纪念碑上的三位老战士的一些故事。娓娓道来的文字,虽平铺直叙,但却十分生动可读。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我的父亲出生于1921年。在冥冥之中,似乎父亲的生命轨迹早已与中国共产党紧密相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百年盛况让我激动不已,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父亲今年也是百岁之年。在观看整个庆祝大会过程中,目睹我们党取得伟大成就的激动心情,与思念亲爱的老父亲之情融汇在一起,我不时地泪流满面。

我的父亲

在上海新四军广场东九(东)纪念碑第2行第10列位置,镌刻着老战士杨勇伟的名字——他是我的父亲。父亲1921年12月31日出生在上海宝山杨家堰。1940年,19岁的他在地下党的引导下奔赴崇明,参国了崇明游击总队。一个月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间,他在执行任务后常署名“一枝梅”。

这个“一枝梅”曾让敌人闻风丧胆。

我的父亲,他一生以信仰为引导,以志向为动力,朝着心中的目标不计代价地奔去。在父亲留下的遗物信件中,我发现他曾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

“人生是短暂的,但应该为自己的民族、国家和人民留下一些值得回忆的事情,要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业工作”。

父亲一生确实如其格言那样,为自己的后辈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

少年英雄

父亲从小聪 明伶俐,他喜爱表演。闲暇之时,常在家中将饭桌倒置当舞台,再拉上一块布当幕布,自编自演,有模有样地表演着,有时甚至让自己的小妹妹用小木棍敲着脸盆帮他伴奏。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兄弟姐妹都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地开怀大笑。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家堰成为日本鬼子进攻上海的必经之路,爷爷奶奶率全家人从乡下逃难。逃难途中,突遇日本鬼子机枪扫射,舅公公一家有5口人转眼命赴黄泉!逃难中,父亲的外婆、母亲的继母与母亲的小弟弟均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去世。看着自己的亲人在逃难中的这些不幸遭遇,对日本鬼子的仇恨从此深埋在父亲的心中。

父亲一家人从乡下逃难到市区,离开了土地也就没有了生活来源。一家人贫困交加,流离失所,分别住在不同的难民所。为了兄妹俩不被饿死,父亲去当了学徒工。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去戏曲学校学习表演;因缘际会,他接触到党的地下组织,从此走上抗日的道路。

然而,参加革命的父亲将其从小酷爱扮演不同角色的兴趣和爱好统统融入到作战之中,并被他淋漓尽致地动用到上级交给他的各项杀敌任务之中。

组建短枪队

1943年2月下旬,新四军一师九团政治部主任韩念龙交给父亲一项任务——组建南通县政治保卫队。很快,组织上便从公安局、县团侦察排抽调了20多名骨干分子,组成短枪队,父亲任队长。

父亲设想了将来的战斗任务,根据自己的实战经验,制定出一套高效歼敌的训练方法:如何观察地形,怎样使用化妆术,怎么进行夜间行动。他领着队员们熟悉全县重要集镇的地形,深入敌占区开展侦查活动;他让队员们掌握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手轮、驳壳拆装自如;他教队员们跑步、疾走、轻走(夜间行走时连狗都听不到脚步声)、跳高、跳远、撑高、游泳、潜水(扎一个猛子潜过一条沟),甚至还教队员们如何走台步。总之,他一门心思想让所有队员都能掌握“十八般武艺”,各个都能文武双全,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

“一枝梅”杀敌立威

1943年4月20日,父亲乔装成小老板,只身潜入南通城戒备森严的天生港去寻找目标。这个汉奸藏身何处?他叫什么名字?他长的啥模样?任务迫在眉睫,可上级领导还无法提供相关情报。此刻父亲虽年方22岁,但勇敢果决。经过初步侦查,他选定了一家旅馆住下。

当他在旅馆院内佯装“散步”观察情况时,鬼子却突然闯进来盘查所有旅客!手中没有敌伪时期任何有效证件的父亲心中不免一惊。越有危险,越要沉住气!他不动声色、大摇大摆地朝旅馆对面的照相馆走去,像老熟人一样与老板攀谈起来,可鬼子小队长还是直接向父亲这边走了过来。

父亲心一沉,莫非小鬼子发现了什么破绽?他一抬眼,看见靠柜台墙边放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顿时眼睛一亮,疾步走上去,“呼”“呼”“呼”摇起了车轮......鬼子小队长见状,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向他摆了摆手,一场危机就在这接二连三的动作中化解了。望着鬼子小队长离去的背影,父亲在心里嘀咕着:"哼!和我拜拜?等下次我再遇到你,定要送你上西天!”

夜晚来临,已摸清汉奸住地的父亲带领着短枪队队员将如皋县岔河大检问所主任凌月东击毙。这个从苏南过来的汉奸,本想在苏北“清乡”中捞上一樯,结果还没站稳脚跟就送掉了性命。

短枪队撤出时,散发了一张传单,上面写着“飞檐走壁,来无踪,去无影”,署名“一枝梅”。此次干净利落的刺杀行动打响了苏中反“清乡”斗争的第一枪,自此“一枝梅”这个名号成了敌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字号:

返回

{incldue file="./view/m_bottom.html"}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