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 >> 墓园动态 >> 上海福寿园墓地:景行之道 取则行远

上海福寿园墓地:景行之道 取则行远

2月8日,被称为“一个人的通讯社”的曹景行先生微信朋友圈停止更新。2月11日,传来了曹景行先生去世的消息。

先生远行次日,福寿园汇编了【老曹闲话上海——上海福寿园】系列短视频,引发了众人追忆的思潮。

今日,曹景行先生入住上海福寿园墓地人文纪念公园,我们再忆“老曹”,以此缅怀和致敬先生。景行行止,文脉赓续。

世人认识曹景行先生大抵都是从1999年8月凤凰卫视的一档深夜节目《时事开讲》开始,节目开播的当年,他已经年过半百,头发微微发白,凭着多年的学养积累,总能给时事热点做出自己独到、深刻的评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档深夜节目很快变成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由此创造了华语世界“时事分析和评论”这种新的电视栏目类型。

“一夜成名”的曹景行先生彼时“触电”电视媒体却不过2年,投身新闻媒体行业也不过10年左右。在人生前40年,曹景行先生几乎和新闻媒体没什么关系,只不过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在前一段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

1947年,曹景行生于上海,幼年居住于虹口区溧阳路1335弄。

1968年,时年21岁,被分配到安徽黄山的上海茶林场工作,渡过了劳力劳心的10年。

1978年,时年31岁,得以走进复旦大学的校园,毕业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潜心读书整整10年。

1989年,时年42岁,全家移居香港,转行新闻媒体,很快成为中文《亚洲周刊》副总编缉,兼香港《明报》主笔。

1997年,时年50岁,正式从纸媒转战电视媒体,成为奋战一线的“白头”电视记者、评论员。

2007年,时年60岁,回归大学校园,开始向学生传授自己的从业经验。

有人说他算是“子承父业”,自带记者基因。虽然有一个民国顶级记者的父亲,其实曹景行与父亲曹聚仁的相处时光加起来不足一个月,耳提面命的机会甚少,更多是父亲留在家的大量藏书和4000多万字的作品给他烙印上爱读书的文化人底色。

今日,曹景行先生已经安寝上海福寿园墓地人文纪念公园,以另一种方式和父亲曹聚仁团聚了。曹先生的草坪葬礼将于金秋时节举行,从此常伴父母和兄长身边。

2022年也是曹聚仁先生逝世50周年。1972年,曹聚仁先生在澳门病逝后,在周恩来总理“叶落归根”的批示下骨灰返回大陆,最初葬于南京雨花台的一处农村公墓,后因当地城市建设,骨灰被迫两次迁址,曹雷、曹景行姐弟最后选择将父母骨灰带回上海。1998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逝世26周年之际,由其子女曹雷、曹景行将曹聚仁、邓珂云灵骨迁入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永久安息。2010年1月30日,因公牺牲的长兄曹景仲也在逝世40周年纪念日这天,从遥远的沽源县归来,安眠在父母身边,实现团聚,了却曹家人的一桩心事。

算起来,曹景行先生与福寿园的缘分不止于此。从2014年开始,他便热心于福寿园的人文纪念事业,多次参与福寿园主办的各类文化公益活动。2020年清明,曹景行先生又欣然来到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拍摄《老曹闲话上海》——2020上海福寿园清明云扫墓专辑vlog。他边走边说,以云直播的方式给大众分享他所知道的墓碑背后的人生故事,讲述与之相关的海派文脉,让人耳目一新。

斯人远去,余音不绝,曹景行先生的音容笑貌、君子风范、家国情怀以及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将如同其父曹聚仁先生一样,长久为后来者所牢记,关于他的记忆与纪念将持久不断,他的“生命”也将永不停息。



【字号:

返回

{incldue file="./view/m_bottom.html"}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