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在陵园对视魔都那些温暖的灵魂
刚下过樱花雨,上海又迎来海棠盛开,街头巷尾,各色花海,恣意舒展……恰是清明来临时,万物生长。这个节日,悲欢交织、生死互渗,如此矛盾、如此特别,又如此引人深思。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难免会向自己发问,我是怎样来到世界的?我将会去哪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墓志铭上书:吾寓于生,吾寓于死。吾固重生,尤重于死。生有时限,死无穷期。走在人生边上,该怎样跟生命告别?当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时,又给生者、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什么?
2019年上海市社会各界清明感恩典礼在福寿园举行。本文图片均由上海福寿园提供
清明,清思绪、明事理。在上海,有一家开在陵园的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为一体。走进这家人文纪念博物馆,大家或许能体悟到,更多人生的道理——
打字机、旧队旗、老眼镜……壮美的生命余温尚存,从波澜壮阔的往事,汲取前行力量
这是一部美国雷明顿牌老式打字机,它曾见证一场历史性的审判。
1946年,中国检察官向哲濬与梅汝璈等17位法学家代表中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二战期间犯下滔天罪行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历史审判。向哲濬用这台打字机完成了战犯定罪证据的书写,使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在不可辩驳的证据下被判处绞刑,正义得到了伸张。
在东京审判上使用的打字机
如今,这台打字机静静躺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物比人寿,斯人已逝,键盘上似乎还留存着主人指尖的温度。
上海福寿园,是匠心独运的园林文化艺术陵园,也是极有温度的人文纪念公园,荟萃着章士钊、蔡元培、陈望道、闻一多、潘汉年、乔冠华、周小燕等数百位各界名人精英的艺术墓雕、纪念碑和名人名家的勒石墨宝。而2010年开馆的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更浓缩着上海的幢幢史影。
“常有人不解,一家殡葬企业为何要建一座公益纪念馆?”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馆长伊华诉说初衷,“面对800余位安眠福寿园的先烈先贤,我们希望成为这座城市精神与记忆的保存者、记录者与传承者,从而帮助我们自己从过往的生命和历史中寻找信仰和前行的力量。”
依托于福寿园二十余年搜集的人文资源,以纪念公园内800多位现当代各界名人为依托,纪念馆聚焦21位“红色人物”和 78位“城市先贤”的生命故事,用超过1000件展品宣讲先贤先烈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城市精神。
历史风云变幻,就这样尽收眼底。
第14届伦敦奥运会“中华代表团”队旗
一面第14届伦敦奥运会“中华代表团”的三角队旗,是中国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足球守门员张邦纶在1948年代表国家足球队参赛的纪念。在那届奥运会上,由于国家孱弱,张邦纶与球队一起承受了失败与嘲笑。这面团旗,既是荣誉,也是苦涩的回忆,更是中国体育沧桑巨变的见证。这位中国足球队的主力门将,在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荣幸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佩戴的眼镜
这副眼镜,是革命烈士、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任书记俞秀松存世不多的遗物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俞秀松在新疆遭王明、康生等陷害,假手新疆军阀盛世才,以莫须有的“阴谋暴动罪”被捕入狱。一次探监中,他挚爱的妻子安志洁(又名盛世同,盛世才胞妹)见丈夫眼镜已坏,便带出监狱拿去修补。不幸的是,俞秀松没能再带上由妻子亲手修补的眼镜就被押往苏联,在所谓肃反中被冤杀于异国他乡。这副眼镜则保存到了今天,由其家人捐予人文纪念馆收藏。
贺绿汀、周小燕、谢希德、夏征农……一件件展品,述说着关乎爱情、学术与革命的生命故事
展品弥足珍贵,而一件件展品背后的那些人、那些年、那些事,更让人或崇敬、或欣慰、或痛惜。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是关乎生命、关乎魔都乃至国家命运的故事。一棵树都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的离去,背后都有悲欣交集的人生际遇。
音乐家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
此架“KINNEAR”立式钢琴,是音乐家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1934年贺绿汀在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钢琴曲征集比赛中,以《牧童短笛》摘获一等奖,旋即用比赛奖金买了这架钢琴。它陪伴了贺绿汀近20年的音乐创作生涯,许多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便在这组黑白键盘上谱写完成。
1999年,贺绿汀在上海逝世。走进上海音乐学院,郁郁绿荫之下,是一座朴素而不失典雅的贺绿汀音乐厅,年轻的学子们,在以老院长命名的音乐厅里,拨动琴弦,奏响乐章。而贺老当年写下的《牧童短笛》,至今仍是钢琴教学中的保留教材。
导演谢晋生前使用的导演椅
人文纪念馆中的这把导演椅,是谢晋导演生前遗物之一,谢晋常在片场安坐其上执导电影的拍摄、寻找拍摄的灵感。斯人已逝,空荡的椅子似乎仍在等待主人来临、再次开启一个时代的电影经典传奇。
物理学家谢希德的专用木椅
另一把木椅,则是物理学家谢希德书房里的专座。仅比桌面矮几厘米的椅子是为女主人的腿疾而特制。17岁时的一场疾病,使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右腿不能弯曲。伏案工作时她必须倚靠在这样的高椅上,才能放平右腿、缓解不适。一把毫无舒适感可言的椅子,陪伴了谢希德在书房中的大半时光。
张骏祥、周小燕爱情见证——镶象牙红木大象
一尊红木大象工艺品,是导演张骏祥在出访印度时购买的。那次出访,他和妻子——女高音演唱家周小燕相识、相恋、定情,红木大象见证了他们美丽的爱情。99岁去世的周小燕先生,在她晚年时,还捐资设立了“祥燕艺术教育公益基金”(命名取了她和丈夫名字中的各一个字),帮助全国卓有才华的艺术类贫困教师和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艺术类学生。
值得关注的,还有原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生前衣物。“半是战士半书生”,他的革命生涯历尽坎坷风霜,一生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他最喜欢的装束就是上身夹克衫,脚蹬一双布鞋。人文纪念馆里的夹克和破损的布鞋,体现着一位老革命家朴素的情操。
让死亡成为每个生命的毕业典礼——能看见多久的过去,便能望见多远的未来
曾有人感慨,“一个国家,如果连死都做好了,生不是问题。”
“学会告别也好,致敬生命也好,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每一个生命离开的这一刻——是做生命的句号,还是把它做成省略号、惊叹号和破折号?”用伊华的话来讲,福寿园所做的,就是“努力让生命的离开不是句号,而应该是每个生命的毕业典礼。”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言,“凡人对死没有意识,对生就心不在焉,这样人的生命也就最为短促。”能看见多久的过去,就能望见多远的未来。要成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记忆安放、情感安顿的场所,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正努力扩大辐射半径,通过宣讲先贤先烈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发扬城市精神。
上海福寿园内中共早期四大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秦邦宪、张闻天的纪念像
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里,长眠着近百位科技界知名人士,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有近20位,如朱物华、胡焕庸、谢希德、严东生……这些科技先驱大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同时也是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典范。
自2017年11月起,以展现十位中国科技先驱生平故事为内容的“科技人生——福寿园科技先驱风采展”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举行,通过院士语录、成就概览和个人照片向参观者扼要展示了10位科技人物的光辉业绩与魅力风采。
展览吸引了2万多人次的参观者,其中,来自本市各个区大中小学校的师生超过5000人次。孩子们表示,参观展览,让自己走近了科学家,也更好地学习科技先驱们的先进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汲取他们勤勉治学的优良品质和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
2018年7月,“纪念沈钧儒先生逝世55周年图文事迹展”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揭幕。这是上海第一次举办以沈钧儒为主体的图文事迹展,展陈的240余幅历史照片,生动地展现了这位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领导人光辉的一生。其中在“七君子事件”这一篇幅中,更是收录了许多此前不曾披露的图片,反映了沈钧儒和他的战友在狱中不屈不饶的斗争和他们的日常生活。
一个个展览,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人文纪念馆,让那些高洁的生命留下的烙印,影响到更多鲜活的生命。所谓向死而生,或许,正在于此。
上海福寿园内陈毅夫妇墓前
2017年是新四军建军80周年。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还特别策划举办了“陈毅元帅逝世45周年纪念展”,展现陈毅元帅“投身革命即为家”的情怀,以缅怀一代伟人,纪念新四军建军。为支持此次纪念展的举办,陈毅元帅的子女还特意向纪念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陈毅元帅生前使用过的实物资料。五个月的展期内,展览共接待参观者6000多人次,其中包括许多年逾古稀的新四军老战士。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