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新视界】上海生态葬典型案例研究与启示

上海墓地 【新视界】上海生态葬典型案例研究与启示

生态葬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以骨灰安葬整个过程和生态环境有关要素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安葬设施和安葬活动的总和。推行生态葬是殡葬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绿色殡葬应有之意。

上海市高度重视生态葬的创新,不断加快生态葬推进的步伐。根据《上海市殡葬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十三五”期间,本市传统墓葬、节地葬、生态葬的比例已达11∶82∶7,葬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的生态葬往往与“简单”“粗陋”相关联,是一种因“缺钱”的无奈选择。但近年来,在生态葬创新方面,本市各公墓单位和墓地工作者发挥了很大的创造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案例,公众接受度不断提高。调研这些单位的生态葬探索,为分析未来新型生态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本文在对这些优秀案例进行了典型调研的基础上,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凝练,提出本市新型生态葬的五个特征,简称“五化”,即葬式景观化、设计人文化、用地集约化、祭扫多元化、土地循环化,以期为生态葬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一、葬式景观化

(一)调研案例及分析

各墓地在葬式设计上重视对自然生态保护,在充分保证殡葬用地的同时,尽量减少硬化面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率。

滨海古园用绿篱代替围墙,既起到建筑(硬化)的隔离作用,又起到绿化效果。在绿地中建造适当的雕塑、建筑小品等,也同绿化一样是为了创造美观的环境。硬化与绿化互补共存,有机结合,营造更加宜人的空间。

松鹤墓园采用“软—硬”结合形式建设墓区道路。铺设花砖并在空隙内植草,形成软硬结合的单层植被空间,把生长力较强的禾草根茎植入石板或其他硬质材料的缝隙内,可充分发挥“硬质”道路便于交通的特点,又兼顾“软质”地面的“亲切感“。

(二)葬式景观化的启示

葬式景观化是生态安葬的原动力,其强调的是以植物为主要材料,并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安葬价值取向和安葬行为模式,诱导一种健康、文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安葬消费方式。具体做法有:第一,努力减少墓地的硬质化地面,尽量采用软质化地面。第二,努力在墓地的一些建筑物上创造条件,进行屋顶绿化、墙面垂直绿化。第三,进行水体绿化,把水体和近水荒地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大大美化水体环境,也大大增加绿量。

二、设计人文化

(一)案例调研及分析

各公墓开始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生态葬,提出殡葬活动本质是文化活动,殡葬活动及殡葬服务赖以开展的殡葬设施理所应当是特殊的文化设施,将生态墓区与建设富有特色的殡葬文化设施相结合,让节地生态葬更富文化含量,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殡葬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松鹤墓园的松鹤文化长廊坐落在松鹤大道上,两侧是公益性壁葬区。松鹤墓园以下水道和壁葬的“硬件”改造为契机,将松鹤大道建设成为一条具有学习、观赏和休闲功能的特色文化长廊,大道两旁的墙体经文化创意和精心设计,形成了“松鹤报春”“松龄鹤寿”“松鹤遐龄”和“松鹤之魂”四大文化板块,展示出青松坚劲、飞鹤高洁的松鹤文化,凸显了“让生命更完美”的松鹤人的祈愿。

滨海古园的“别有洞天”生态节地墓区里,有流水、古木、灵鸟、蝉鸣营造出的自然景观;有“喝茶去”“知生亭”“节地葬”构建出的人文意境,呈现了一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让身处其境之人可以通过蝉、树、亭、水、茶以及葬与人的关系,从公墓特有的角度领略对生命文化的表达。

长桥山庄公墓建园历史较长,土地存量不多,后续发展困难,面临着老墓地普遍共有的难题。近年来,长桥山庄将园区内零星地块充分利用起来,一边搞绿化,一边建节地生态葬区,目前已累计有1万多个格位的景观壁葬存量。在规划设计上把多种形式的节地葬集中在一起,新建的“海上名居”“海上新天地”和“传承园”等独立的庭院式节地葬园区,绿化覆盖率高,既解决骨灰存放功能,又体现文化休闲功能。

(二)设计人文化的启示

人类的安葬行为,不是简单的遗体(骨灰)的处置行为,而是一个文化行为。葬式的设计、公众对葬式的选择实际是一种文化选择。如果不在文化高度去突破安葬难题,将广大公众的注意力从对墓碑高度、墓穴大小的关注转移到保存逝者的人生文化上来,大力推行文化型生态葬,那么单纯的生态化安葬就会遭遇瓶颈。

三、用地集约化

(一)案例调研及分析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简单地说就是在不同时段,对大量用于满足不同功能需求的城市土地进行集约配置和高效使用。

徐泾西园借老墓改造之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单穴改双穴,双穴改三穴等增加穴位的家庭合葬改造。早在2010年,徐泾西园在行业内率先推出了老墓单穴改双穴的业务,将单穴墓改造设计成了双穴联体保护箱。2015年,徐泾西园成功将一座净面积为1.55平方米的双穴墓改建成九穴,实现了一个家庭落叶归根的愿望。2018年西园共完成老墓改造259座,产生了很好的节地效果。

金山松隐山庄首创“升降式花园葬”,这也是我国第一座全部采用机械升降原理实现墓葬的新型节地生态墓葬园区。由40个采用铝合金及304不锈钢打造的墓穴组合成一堵壁葬墙,单套设备共由5堵墓葬墙组成,共计200个墓穴。这种葬式在遵循了“入土为安”传统墓葬风俗的同时,提高了墓园土地使用率。

汇龙园推出“藏晶苑”微占地公益生态葬。该葬式突破了骨灰安葬的传统模式,代之以安葬、存放生命晶石。相较骨灰,生命晶石体积大大减小,单具占地面积仅为0.0075平方米,很好地实现了少占地微占地的绿色生态目标。

(二)用地集约化的启示

集约化就是对安葬用地进行集约配置和高效使用。第一,要充分利用立体式殡葬用地模式。采取壁葬或家庭葬等方式,通过向上层或者下层要空间,提高公墓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使单位面积土地可入葬更多的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价值的目的。第二,要创新破解“墓间道难题”。墓葬中的墓间道占地大、使用率极低,而硬质化、白色化又十分严重,这也是公墓形成“排排坐”的关键原因。要研究创新新葬式,探索集中祭扫,来综合破解“墓间道难题”。第三,要进行“多功能集约利用”。公墓不仅应该具有基本的安葬功能,更要具有“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本来实现每个功能分别需要大量土地,但现在公墓实现多种功能的叠加,可以实现公墓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四、追思多元化

(一)案例调研及分析

祭扫重在表达感情,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只要是情感真挚,都可以追思亲人。在生态葬领域,近年来集中祭扫、网络祭扫等祭扫新方式不断兴起,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给这种新风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海港陵园依托入葬4万具先人骨灰的大型密集葬区,年年举行清明“百姓公祭”活动,影响大,参与者多,受到媒体的好评。2018年,海港陵园在百姓公祭日活动中启动了“VR全景——走进浦东殡葬之节地生态葬式”上线仪式,这是浦东民政配合上海市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落地推行而专门制作的,利用全景VR技术,将浦东新区8家经营性公墓26个符合奖补政策的墓型实景展示出来。

福寿园用虚拟人技术为吴孟超院士还原全息影像,举办沉浸交互式追思。追思仪式现场营造了“吴孟超星”的动态视觉场景,利用“虚拟人技术”还原全息影像,通过技术手段复刻吴老声音,实现与现场来宾跨时空“对话”。同时,建立吴孟超院士数字纪念馆,纪念馆分为“泊归”“传道”“报梓”等六个数字展厅,通过时间穿梭、空间体验、声光电互动等高科技方式,再现吴老为中国肝胆医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二)追思多元化的启示

追思多元化是不同祭祀方式的组合。现场公祭+网上祭祀,面对特定人群的公祭活动,如海葬逝者、英烈、特殊人群,现场播放生态葬逝者的人生。同时网络进行直播,公众通过扫二维码在线下观看,实时互动表达哀悼之情,参与者不仅可以敬献电子鲜花和蜡烛,还可以在线留言,留言同步出现在现场大屏幕上。公墓祭扫+家庭祭祀,通过公墓祭扫,培育孩子具有感恩之心,教育后代继承先辈们勤劳、敬老等优良传统。通过家庭祭祀,以有形的家规、家教为约束,塑造无形的家风形象,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公墓祭扫+线上家祭,线上线下互动,以解不能到现场祭扫的遗憾。现场家属可以将记录逝者生前活动、祭扫现场的数字音频、视频上传到服务器,其他家属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同时上网祭奠、凭吊。线下沉浸交互式追思+网上纪念馆。线下追思会运用全息影像再现逝者音容笑貌,通过技术手段复刻出逝者的声音,在现场与逝者亲属进行“时空对话”。网上纪念馆保存逝者人生文化,祭扫者可以扫码进馆,探寻逝者的人生故事。

五、土地循环化

(一)案例调研及分析

实行骨灰深埋、高集约化安置,不设墓碑,采用可降解的骨灰坛。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葬。

汇龙园“普爱苑”解决了上海迪士尼工程动迁中的墓穴迁葬问题。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骨灰坛将逝者骨灰深埋草坪之下,地表不留墓碑标记物。若干年以后,骨灰坛自然降解,骨灰与大地融为一体,重归自然,土地便可循环使用。“普爱苑”以美化环境,利用有限空间为主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周边环境品质为设计理念。以长卷的画面为主题,记录了上海川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让所有逝去的人们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感受家的亲切和温馨。

上海福寿园“希爱林”是一个不保留骨灰的环保、节地花坛葬区,一个占地14平方米的扇形花坛可落葬255人,平均每人仅占地约0.05平方米。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是一个拥有万名会员的癌症患者自救互助团体。上海福寿园辟出了专门园林,打造国内首个节地生态型的花坛葬区,供俱乐部故去的“爱友”们长眠。每年清明时节,上海福寿园与癌症康复俱乐部定期举办千人送行及追思活动。

(二)土地循环化的启示

无论是分散型生态葬还是集约型生态葬都是基于空间单一维度的,未来的生态葬一定是土地可循环使用的。要积极探索时空维度下的“葬式轮换”,借鉴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做法,探索墓穴循环使用机制,形成多种“组合葬”。例如“占地葬+节地葬”“占地葬+不占地葬”“占地葬+节地葬+不占地葬”“节地葬+不占地葬”等等。

面对本市土地资源趋紧和老龄人口增长的“双制约”,本市殡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生态葬葬式景观化、设计人文化、用地集约化、祭扫多元化、土地循环化的“五化”特征,展示了未来生态葬的发展方向。推行生态葬不仅是一场葬式改革,更是一场社会文化改革,要从公众心理、文化习俗、科技创新、公众接受度等多个社会维度形成合力,牢牢把握未来生态葬的发展趋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促进本市生态葬的推广。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