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近代名人黄兴挽联解读

近代名人黄兴挽联解读

 

近代名人黄兴挽联解读

 

   章太炎撰写过孙中山的挽联,也留下了挽黄兴的一副名联——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这一辞浅旨远的挽联传颂至今,可谓实至名归矣!黄兴早年作为晚清最早觉悟的文人官宦族群的一员,与洋务派有着密切的关系,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派往日本留学,而当年由上海坐船赴日,全程安排接送、资助的,便是张之洞帐下任首席幕僚的赵凤昌。素有反对封建帝制宏愿的黄兴很快就投身革命斗争,与革命党人如庄蕴宽、李书城、蔡锷等都有“袍泽”之谊。据常州政协文史资料载:1906年,黄兴在日本将同盟会中的陆军士官组成严密的“丈夫团”,又秘密潜入广西梧州一带活动,串联广西的同盟会成员蔡锷、赵声、郭人漳等人,商议革命。他还多次领导革命党在广州起义、龙州起义(未遂),声望极高,与孙中山并称孙黄。

   有史可稽:辛亥革命突然爆发成功,全国一片大乱,群龙无首,孙中山在国外竟毫不知情,正是黄兴急电促请其回国先到上海,在“惜阴堂”共商建立民国的诸多事宜。这里,不妨回放历史——

   黄兴疏通了有诸葛之才的赵凤昌首先请来晚清状元、江苏咨议局长张謇和表弟庄蕴宽,齐聚赵宅“惜阴堂”。由张謇“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短期内宣布独立的各省收到张謇通电后,纷纷派代表来上海“惜阴堂”议事。有历史学家云:“‘惜阴堂’转瞬间已成为当时中国事实上的政治谋略策动中心,而黄兴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惜阴堂”便是统一革命机构——临时政府诞生的摇篮,而“助产婆”乃是黄兴。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的建立,论功劳,黄兴不在孙中山之下。

   章太炎挽黄兴,上联云:“无公则无民国”,堪称不刊之论矣!当然,孙中山的英名和伟绩早已成为泰山北斗,是无法撼动的。辛亥革命爆发,引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 南北战争”,即以黎元洪、黄兴为首的南军与袁世凯为首的北军对峙。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第九章《停战议和》中记载:“江浙方面推庄蕴宽为代表,面请黄兴任东南联军总司令”。之后“南北议和”,避免了一场兵燹,黄兴自有功绩。

   在袁世凯称帝时,国家又面临存亡之际。孙中山逃亡日本,黄兴远避美国,革命党因内部争权等诸多原因,分崩离析。在这一危难时刻,又是黄兴站出来,于1915年12月21日从美国致函赵凤昌、张謇、庄蕴宽等人,大声疾呼:“国之存亡,系于今日”,“今岂能棹心任远,坐视而不一顾乎,彼袁逆自谓权谋诡诈?”殷殷报国之情溢于纸外。——黄兴的名字彪炳民国史册,“有史必有斯人”,章太炎此言不虚。

文:沈栖

【 字号:

返回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