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墓为公园”,浅谈生态墓地建设
国内有许多公墓在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建公墓为公园”的设计和建设理念,这是一种提升和进步,但在理念和手法上还停留于传统园林景观的基础上,已落后于潮流。传统园林景园与生态园林景观其内涵和表达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园林景观以外在的审美情趣、表达艺术性为价值取向,局限在唯美、唯艺术的范畴内,局限在种花种草、装点环境的美化设计中,忽视了景观设计的生态价值,忽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与人工物质环境的整合。因而使得园林景观不够自然,植物生态系统较脆弱,并造成先期投入资金大,后期维护成本高。
生态园林景观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审美意识出发,提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仿效,强调“二多一少”,即树木花草多、野生鸟兽多,建筑少。使之达到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使得生态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健康、质朴、理性的生命之美。是景观要素的健全之美、生态系统的秩序之美、生态要素的多元丰富、生态结构的有序运行,成为超越外表层次、纯艺术美感的新审美要求。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公墓生态化建设,既与生态园林的发展趋势合拍,更是殡葬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公墓的生态建设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和要求。一个层面是对葬式的,要求在公墓大力推行生态葬式,如植树葬、草坪葬、花葬等)和节地葬(如塔葬、室内葬、壁葬等)。 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系列生态葬式,将骨灰撒入土中,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能成为树木、花草的营养滋养植物,既达到了“入土为安、返璞归真”的愿望,又节约了土地,绿化了荒山,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和永续利用,达到彻底生态化的目标。以塔葬、室内葬、壁葬等系列节地葬式,使单位面积土地可入葬更多的骨灰,以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公墓园区总体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公墓的总体规划以及景观设计要遵循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达到生态化的要求。两个层面均是要求公墓的建设经营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这也就是生态化公墓的要义。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的确很艰难。第一个层面的技术要求不高,比较易于实施,在许多公墓己不同程推行,但在公墓完全推行此类葬式阻力大,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公墓本身的因素。第二个层面的技术要求较高,受地理环境、地方风俗、人们观念意识的影响,实施的难度较大。
但是, 生态公墓的建设经营,从全维的角度考量各方关系和效益,它是科学的、经济的、可行的,而且将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裨益。生态效益:这一点无容置疑,生态公墓就是要求达到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达到最小,具备生态体系结构的合理性、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生态物种的多样性等,使得生态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成为城市的“绿肺”,成为城市生态的贡献者。经济效益:生态公墓强调的是,其一,保护自然景观和仿效自然, 景观营造大多采用乡土树种和建材,显露自然质朴的美,而排斥破坏性的大砍大挖、大兴大建,所以景观的总体投资省。其二,植物群落有较强的稳定性、抵御性、保存性,所以病虫害少以及后期维护成本低。所以是经济的。同时对区域生态所的贡献,潜在的经济效益则更大。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显现必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 【文:漆云庆】
【 返回 】